苏轼画像 (资料图片)
世上有没有缘分,我说不准,但我认定苏轼跟咱商丘有着不解之缘。近日,有幸读到白立凡、刘继增、赫连岐山等几位先生的文章,我终于找到苏轼和商丘的缘分所在了,因为苏轼曾经八次到过商丘。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二月,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的苏轼调任河中府(今河南沁阳)。赴任的途中,走到陈桥(今河南封丘县境内),他接到改任徐州的命令,只得调头。这时候,适逢苏轼的弟弟苏辙由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类似于今天的督导类官员)改任应天府签判(管理档案的官员)。当年四月,苏轼第一次来到商丘。当时的商丘,不只是北宋的一处陪都,还是北宋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更是儒、道、墨三大学派的交流活动中心。还有更重要的,他的前辈友人张方平就在商丘任知府。张方平(1006—1091),睢阳人,在益州(今成都)做官时结识了苏轼的父亲苏洵。礼部开贡举,张方平力荐苏氏父子参加,并向朝中大员韩琦、欧阳修推荐。苏辙到商丘做官,也是张方平“要”去的。有人说,苏轼有三个最好的朋友,分别是欧阳修、张方平、范镇。这一次,他当然要拜谒张方平。叙过友谊之后,两人谈的最多的话题是西夏战事。当时朝廷正准备大举进攻西夏,二人一致认为穷兵黩武,必将祸国殃民。两人谈兴不尽,苏轼代张方平作《谏用兵书》(见《东坡文集》1048页)。
隔了一年,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第二次来到商丘。这一次是因为他由知徐州改知湖州(今江苏湖州)。赴任途中,路过商丘,再次拜谒张方平。这一次,在商丘停留半个月。这期间,苏轼办了两件事。一是为僧人应言作《荐诚院五百罗汉记》。荐诚院在今山东郓城新镇内。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曹村决口,淹没41县,毁田30万顷。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到徐州城,苏轼组织当地军民抗洪。僧人应言建议疏导积水,被苏轼采纳。洪水退后,受到朝廷嘉奖。当地百姓为应言请赏,应言不受。此时,应言从郓城来谒苏轼,苏轼遂为其作《荐诚院五百罗汉记》(见《东坡文集》392页)。另一件事是拜访吕希道。吕希道,时任商丘(当时称南都)粮院(管理粮库事宜),和苏辙情谊甚深,此时正值病中。苏轼到湖州后,还两次写信给吕希道,表达关切之情。有史料记载,三月二十四日苏轼别苏辙,舟行经虞城、夏邑、永城出中原。
五年后,苏轼第三次来到商丘。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量移汝州”(因所谓过失任职稍作调整)。赴汝州途中,在扬州、泗州(今江苏盱眙)两次上《乞常州居住表》。元丰八年(1085)二月,他到达商丘。这一次苏轼在商丘停留三个月,其间做了六件事。第一件事是拜见张方平。张方平嘱苏轼为其编撰文集,苏轼欣然接受,完成时作《乐全先生文集叙》(见《东坡文集》314页)。第二件事是题榜妙峰亭。妙峰亭在睢阳旧城内寺幸山之上。作《南都妙峰亭》、《和胜之二首》诗。第三件事是鉴赏赵昌画作。赵昌,字昌之,工画花果,时称绝伦。退居南都的王廷老藏有赵昌的画轴,苏轼得知后,前去王家赏画。王廷老,字伯敭,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姻亲。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王廷老任两浙转运使,与苏轼多有来往。在王廷老家中,苏轼鉴赏赵昌之所画梅花、黄葵、芙蓉、山茶,并作《王伯敭所藏赵昌画四首》诗。第四件事,救济后学李方叔。 李方叔,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是苏轼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朋友)李宪仲之子。苏轼到商丘,李方叔自阳翟赶去相见。闻听其父亲、祖母、母亲、前母均丧,因家庭拮据,四丧未举,苏轼将故人赠送的绢十匹、丝百两资助给李方叔,并为李方叔的父亲李宪仲作哀词。第五件事是安葬苏辙保姆杨氏。熙宁十年(1077年)6月,杨氏卒于徐州,享年68岁,苏辙载其灵枢哲殡商丘古城西南开元寺。二月十四日,苏轼将其安葬于商丘古城东南三里的广寿院西,并作《保姆杨氏墓志铭》。第六件事,三月五日,神宗驾崩,苏轼得知后,作《神宗挽词》,并代张方平作《神宗功德疏》。
元丰八年十月二十日,在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任上仅五天的苏轼又接旨任礼部郎中。苏轼别登州,十一月到达商丘,这是他第四次来商丘。这时,他见到了著名画家程怀立,程为苏轼画像,苏轼作《传神记》送程怀立。《传神记》是苏轼绘画理论的代表作。
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充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经陈州(今河南淮阳)五月到达南都商丘。这是他第五次到商丘,在商丘停留期间,相会陈师道。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二年(1087),苏轼荐陈师道为徐州教授,陈师道得知苏轼出任杭州,托疾告假到南都相会,
苏轼第六次来商丘,是元祐六年(1091)。二月,苏轼由杭州知州迁翰林学士承旨,三月别杭州,五月到达商丘。这期间,代张方平作《故龙图阁学士腾公墓志铭》。腾公,即范镇,字元发、达道,东阳(今成都)人,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卒于元祐五年(1090)十月。据《墓志铭》载:腾公“为文与诗,英发妙丽,每出一篇,学者争诵之”。另外, 苏轼在商丘作《辞翰林学士承旨第三状》(见《东坡文集》680页)、《杭州召还乞郡状》(见《东坡文集》911页)。五月二十四日别商丘,赴京。
第二年,即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知扬州。八月又迁兵部尚书。九月二日,苏轼别扬州,舟行经宿州入中原。这第七次来商丘,他主要是为拜祭张方平。张方平卒于元祐六年十二月八日。时任尚书右丞的苏辙为其请诏,赐谥文定。苏轼设灵位以祭,又应张方平之子张恕、女婿王巩之请,撰《张文定墓志铭》。八月九日,葬于睢阳永安乡仁孝里。苏轼在坟前作祭,撰有《祭张文定公文》。
苏轼第八次来商丘是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轼罢定州知州,以左承议郎知英州(今广东英德)。闰四月二十一日途径襄邑(今睢县),遇大雨,宿住唐贞观年间建成的乾明寺,并手书旧作《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并作《自跋文》。五月到达商丘。苏轼恐累及亲朋至交,除乡邻外一律拒见,先后作书简四封。一封为《致孙敏行简》。苏轼在写给尚任定州签判孙敏行的信中,表露了他此时的心情:“某庇蒙粗遣,旦夕离南都,如闻言者尚纷纷,英州之命,未保无改也,凡委顺而已。”一封为《致王巩简》。王巩派专使致书欲求一见。苏轼答简:“书意欲一相见,固鄙怀至愿,但不如彼此省事之为愈也。”一封为《致曾布简》。曾布派专人来慰问苏轼。曾布,字子宣,江西南丰人。元丰末,苏轼自登州还朝,曾布为户部尚书,不久,出任地方官吏,二人书信不绝。还有一封是《致顾道发简》。苏轼悄悄离开商丘,才致简顾道发:“屈烦诸公冠盖出饯城外,非放臣所宜,故不敢见,只恃公知照。”看来,是苏轼不想给朋友添麻烦。
苏轼八次来商丘,拜谒前辈、重见故交、结识朋友外,共创作出34首(篇)诗、词、文,留给后人一部厚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