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鲤墓(资料图片)
明代万历年间有“三大贤”之说。贤者,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三大贤”之一郭正域为湖广江夏人,东林党著名人士。另外两位皆是商丘人,宁陵吕坤和商丘沈鲤。名列“三大贤”之内,足可见沈鲤、吕坤等人在社会上影响之大。
沈鲤在朝为能吏
沈鲤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负责掌修国史。明万历四年、万历七年,沈鲤的父母相继去世,沈鲤在家行孝,皇帝多次问及沈鲤的情况。明万历九年(1581年)沈鲤服丧期满回到京城,皇帝特地把讲课时间推迟一个月,以表示对沈鲤的优待和关怀。第二年秋,沈鲤任侍讲学士,专门给皇帝讲文史。
后,沈鲤调任礼部右侍郎。这期间,沈鲤办了几件大事。一是坚持“国可灭,史不可缺”的理念,建议皇帝恢复了建文年号;二是重定《景帝实录》。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偏听了宦官王振谗言,北征瓦剌,失败,做了俘虏。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大臣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帝,即景帝。不久,英宗重夺皇位,改元天顺,称景帝为“郕戾王”(即暴君之意),并加害于谦。后人称这件事为“夺门之变”。沈鲤坚持认为景帝朱祁钰和于谦等人不但无罪,而且有大功 ,景帝不是“郕戾王”,应对《景帝实录》予以修订。三是定国本,即确定朱常洛为皇太子。四是规范庙享礼制。所有事项,沈鲤都是出于公心,为皇帝着想。皇帝也均是采纳了沈鲤的谏言。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沈鲤因不满官场腐败,称病离开官场,回到了家乡。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帝任命沈鲤为南京礼部尚书,沈鲤拒不接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经多位大臣建议,皇帝下诏起用沈鲤为礼部尚书,沈鲤依然拒绝。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皇帝再三下诏,已经71岁的沈鲤结束了14年隐居生活,又一次开启了宦场的艰辛。这时候皇帝已经年迈,头脑不如以前清楚。另外内阁中沈一贯一人把持,已经形成了他个人的势力。沈鲤回朝以后,跟礼部侍郎郭正域一样一身正气,而这恰恰成了沈一贯的嫉妒。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发生楚假王事件(即有人反映楚王华奎不是朱姓子),沈鲤和郭正域坚持调查,还事实一真相,而沈一贯接受了华奎的重贿,一直阻挠调查。最后万历皇帝不再追究,此事才不了了之。此后又出现了“妖书事件”(即言传皇帝宠郑贵妃要变更太子),沈一贯借机打击沈鲤并网罗其罪名,最后终因皇帝对沈鲤的信任而事态得到缓解。沈一贯一次又一次地诬陷栽赃沈鲤,万历皇帝虽然已经昏庸,不仅不怪罪沈鲤,反而嘉奖有加。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改文渊阁,让沈鲤在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沈鲤看到皇帝确实已经忠奸不分,再次辞官回乡。沈鲤第二次辞去官职,早他辞官的名贤吕坤写信支持他安慰他,万历皇帝也下诏慰问。
沈鲤在乡为名贤
沈鲤做官,一直都在皇帝的身边,有人却称他为“归德公”。这足以说明,沈鲤无论人在哪里,心里想着的总是“归德”。
商丘一带,古黄河泛滥成灾,史料上多有记载。沈鲤离开家乡以后,心里总放不下这件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河决,支流四出,平底皆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夏秋大水,城郭淹没”,沈鲤奏请皇帝,修筑河南大堤,西起荥阳,东到洪泽湖,长800里,高3丈,垠宽30丈,次堤成了现黄河大堤的基础。此后又修了一道南北便堤,北顶黄河大堤,经商丘城北关向东过夏邑会亭驿到永城曹家洼,长180里,高1丈5尺,垠宽20丈。这些工程,因朝廷拨款不足,沈鲤竟变卖了自己的田产以补其不足。至今,人们提及这件事还说“公之德不朽矣”。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归德盐政属山西河东管辖,盐价贵且味道恶苦,使得私盐横行,百姓深受其害。时任礼部尚书的沈鲤联合户部尚书宋纁一起向朝廷题请,促成朝廷批准归德盐政改隶山东,解决了百姓“百年济困”。后人曾立《归德府改盐停运碑》记载了这件事。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归德升州为府,新设商丘县,原来州所属的学校升为府学,而商丘县还是没有学校。明万历元年(1573年),升任翰林院编修的沈鲤联合其他官员上书朝廷,申请设立商丘县学。第二年在城里刘隅首西路北(今胜利小学处)动工兴建。学校建成后,沈鲤曾写了《新设商丘县儒学记》。有史料显示,沈鲤不仅关注学校建设,连教育思想都有明确指示。他指出,读书的目的不应该单纯为了做官,而应该是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为国家为百姓多做贡献。即使在今天看来,沈鲤的教育思想依然有着先见之明。
皇帝十次谕祭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十六,沈鲤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有五,葬于城西十里铺西、夏营村以北,即今沈坟。
噩耗传到京城,神宗皇帝非常悲伤,于首七、二七、百日、周年和三年谕祭十次。在祭文中,皇帝多处指出沈鲤“乾坤正气,伊洛真儒,堪比二程(北宋著名理学代表人物程颢、程颐)”。说他“淡泊宁静,不慕荣禄,志行高洁,苍生仰望”,“刚毅端方,难以尽合世俗;直言敢谏,不计个人安危”。因此谥文端,赐之诰命,以示荣褒。
沈鲤的经历向世人展示一个道理:心中装着百姓的人,人们才会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