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从农村吹起;2018年,乡村振兴的隆隆战鼓在农村擂响。
40年,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农民的生活节节攀升。和全国一样,豫东门户永城,也经历了40年的沧桑巨变,走过了40年的改革之路。
从25.2万吨到133.88万吨,粮食总产量增长了5倍;从48元到131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75倍;从温饱问题不能解决,到贫困群众几乎全部脱贫;从脏乱差的村庄环境,到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40年,历届永城市委、市政府努力推进改革开放,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商丘、河南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一片热土。
农业强:科学种田仓廪实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城关镇大营村63岁的农民曹更新回忆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小麦普遍增产,多数生产队社员夏季口粮由往年人均分配七八十斤猛增到二三百斤。”
1980年秋,永城由多种形式的生产组责任制统改为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三农”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不惜高价购买牲畜、农具、化肥、农药、良种,增加生产投入。
与1978年相比,1984年永城夏季粮食总产量增长131.4%,农业总产值增长130%,人均收入增长10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之困,广大农民不再发愁温饱问题。
进入21世纪,农村改革迎来了深化期。2006年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永城农业得到又一次飞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1800元,增长到2008年的4330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从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握镰刀把腰弯”到“耕地不用牛,喷药不下地,收割不用刀”;从麦收时节“全家齐上阵,也得30天”到“机收两三天,就把钞票数”;从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种地全靠天,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虫害可预判、干旱可增雨……改革为永城农业带来了巨大变化,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仓廪实则百业兴。作为“中国面粉城”“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粮食产量百强市”,如何发挥优势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一直是永城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永城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逐步改善的良好局面,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种麦子,从播到割,连遭五灾,每亩少收了近200斤。”在新桥镇优质小麦种植基地里,村民刘新全对记者说。尽管产量低了,但钱没少挣。因为种植的是优质强筋小麦,每斤卖价比普通麦高0.11元,这样一算,每亩比以前还多挣200多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老百姓尝到了增产增收、即使不增产也能增收的甜头。2016年,永城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成功实施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15152”工程和“3030”工程,秋季实施了“1006”工程,探索出了一条优质专用小麦成功发展的路子。2018年,永城在秋作物生产上实施了“10010”优质大豆花生工程。据统计,2017年全年粮食总产28.72亿斤,实现了粮食总产“十四连增”。
近年来,永城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快速涌现。2017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合同面积6万亩以上,流转总面积达到68.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1%。截至2016年,全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发展到近2000家,有力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如今,永城大地上,一幅粮仓满、花果丰的瑰丽画卷,正越来越绚烂多彩。
农村美:看山望水忆乡愁
一直在南方打拼的时念学,如今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演集镇时庄村,看到美丽的家乡,感叹地说:“以前家乡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脏乱差就是农村的代名词。现在建设得比城市还好,我决定回到这儿定居。”
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白墙黛瓦红腰带的房子整齐划一,道路两旁的绿化树、随处可见的小花园、生动有趣的墙体宣传画,还有复古文艺范的尚义街……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40年来,永城数百个乡村实现了美丽蜕变,成为了农村改革的最美注脚。
2012年以来,永城市按照“小城镇、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三位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建设新农村社区为载体推进小城镇发展,以“五化九改一园三创一中心”为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扫干净、放整齐、搞漂亮”为目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发动群众,做到顶层设计、统筹施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宜居宜业的生态田园新农村。
如今,一个个乡村破茧化蝶,曾经残旧的墙面变得格调统一,垃圾满天飞的情景成为历史,“村村通”“户户通”变为现实,它们或田园风情,或古韵悠悠,或现代摩登。桃源深处的柿元村清静幽深、独具匠心的陆楼村百果飘香、闹中取静的南关村绿荫环抱、古色古香的黄桥村民风淳朴……放眼永城市的美丽乡村,美得各有千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永城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党晖温暖·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产业振兴方面,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人才振兴方面,实施“凤还巢”工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尖兵作用,引进高学历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生态振兴方面,聚焦短板,推动“厕所革命”全覆盖;因地制宜,构建全域保洁长效机制;创新举措,试点“六废”利用;多措并举,壮大要素支撑,努力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良性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其余24个乡镇全部为省级生态乡镇,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85个。
这些示范村的建成,改善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展现了美丽乡村新亮点,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变美的同时,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一项项农村生态旅游项目成功实施,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建成落地,让农村的老百姓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农民富:小康路上携手行
1978年,永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元;2018年,永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96元。40年改革开放,让永城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无论是医疗、文化娱乐还是居住环境,俺村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当了40多年村干部的演集镇陆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永奎,提起村上几十年来的变化,十分自豪。
陆楼村只是永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永城坚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群众同全市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永城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永城市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杜绝“撒胡椒面”和“大水漫灌”,整村推进“摘穷帽”、产业扶贫“换穷业”、雨露计划“拔穷根”、驻村帮扶“结穷亲”、社会保障“兜穷底”,万众一心向贫困宣战!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过上了曾经梦想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温暖被送到更多的角落,脱贫攻坚的成果写在脱贫群众幸福的笑容里。在这条振奋人心的道路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脱贫故事。
太丘镇吴圩村贫困户崔巧梅从一个失去双脚毫无收入的残疾人,经过“雨露计划”培训,变成如今的电商能手;市招商服务局驻双桥镇碱荒村“第一书记”毛柄森,携手碱荒人把一个原本荒芜的贫困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梨花村”;市残联驻十八里镇陈楼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突患软组织恶性肉瘤的贫困户郝大印办理了低保、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残疾人生活补助,助他当起“兔倌”脱了贫;原本孤苦伶仃住危房的演集镇丁楼村贫困户王庆英,如今在宽敞明亮的新房新院里浇花种菜,颐养天年……这一系列日新月异的变化,得益于永城市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六个率先”,落实精准扶贫各项举措释放的红利。
从2013年的180万元,到2017年的1.72亿元,再到2018年投入8484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及5.94亿元用于“党晖温暖”十大帮扶行动、“党晖温暖·乡村振兴”十大工程……永城市真扶贫,扶贫成就斐然。贫困人口也从2013年的6.72万人,降到2018年的0.72万人,永城市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86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5%下降至0.54%,年均下降1.11个百分点。
在全省范围内,永城市率先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行政村全覆盖,率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看病保险兜底,率先实施残疾人办证全免费,率先实施高龄补贴,率先实施“六改一增”。
截至2018年7月底,永城市累计完成贫困村整村推进78个村;新修水泥路249公里,完成29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贫困村农网改造38个,建成配电台区103个、机井配电区267个;免费安装自来水2952户、有线电视6365户;完成贫困村村村通宽带工程。
5年时间,永城市扶贫开发事业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6万人口脱离贫困,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留住了乡愁的农村好迷人
那些留住了民俗和豫东文化的特色村庄让人流连忘返。
时庄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老门楼、新廊亭、文化墙,民间工艺品,还有书法和绘画,再加上复原建起的关公饮马泉、桃园结义亭、浍滨书院、文化长廊,这一个个艺术符号和文化景点,让时庄村充满悠远乡愁的同时,又展现出蓬勃的新活力。
时庄村从“农业村”向“文化园”的华丽蝶变是永城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盛夏永城,乡村处处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
岁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脉相承。放眼远望,新时代的永城农村正掀起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梦”正在永城无数个“时庄村”切切实实地“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