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阅读离生活越来越远的时候,每年的作家富豪榜却会出现版税收入更高的作家富豪,这些作家的佳品被冠之以“通俗文学”的“雅号”。但是当我们从国民素质和阅读习惯的角度去讨论阅读的时候,这个“雅号”却习惯性地被大众排斥在文学之外。占正统地位的经典文学被冠之以主流文学,但却被“边缘”的通俗文学挤压得无喘息之地,这种现象被一部分人称为“阅读的退步”,但也被一部分人称为“时代的发展”。那么,在通俗和经典的阅读取向中,人们是如何选择的呢?
实体书店的独白
当网络书店将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挤压到只剩下弹丸之地的时候,坚持传统的实体书店或许是最早发现和接受新的市场选择取向的地方。
民主路上有一家开了十几年的实体书店,书店开业之初,以经典文学为主要卖点的销售结构曾是它发展的基础,然而当被誉为第一部网络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卖后,书店的老板开始感到了变化。
“当很多人还热衷逛书店的时候,书店的环境、书籍的装帧和书籍的类型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当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聚集在通俗或流行文学专柜前时,为经典文学腾出的醒目位置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书店老板说,很多年前就几乎没有人去买所谓的名著了,到后来名著的价值就成了装帧精美的纪念品了。
最近在中环新生活广场出现了一家新书店,除去出售学习性的专业书店,这家书店可以说是我市这么多年来新开的唯一一家独立书店。书店开在一个集中了流行文化消费的地方,其销售结构也多是通俗文学,如青春文学、玄幻、修仙等书籍是被翻阅次数最多的,据书店老板介绍,选择阅读通俗文学的年轻人还是比较多的,现在网络书店和网络阅读风生水起,独立的实体书店要生存下去,不尊重市场是不行的。
阅读的“浪漫主义”情结
一次吃饭,围坐的有几位长辈,当谈起现在的文学环境时,他们大多还是抱着一种惋惜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主流的文学形式不被市场认可的时候,非主流的通俗文学吃香似乎成了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这种观念成了一种“浪漫主义”的阅读情结。
糟粕这个显得非常苛刻的词与通俗文学的挂钩,一方面是网络阅读的后遗症,另一方面却是“浪漫主义”阅读情结的误解。当一些人津津有味地探讨四大名著中耐人寻味的情结时,不被理解的通俗文学似乎就是靠边站的地位。这种地位不会因市场的反映而有多大的改善,甚至会因市场的热情回应而显得让人痛心疾首。
“现在的流行文学作品我都看不下去,没有深度,没有思想,缺乏厚重感。”如市民徐波这样看法的读者确实不少,这类人群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思想开放的洗礼后,在阅读取向上似乎依然停留在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产生的作家们身上。
然而,似乎在思想包容度上应该更加开放的80后一代,在面对当下的通俗文学时,也有些情绪上的抵触。“在我上学的年代,如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年轻作家已经很出名了,而如江南这样的作家似乎还是很小众的。但我现在还会看他们的书,因为我觉得我的思想能够跟上他们的写作内容。而最近几年出现的流行文学作家的作品我也是看不下去。”市民刘涛说,当在今年的作家富豪榜上看到江南荣登榜首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因为他觉得市场对这些作家的接受,正是通俗文学发展的表现。
可以看到,随着年轻读者的增多,对新的作家和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会让他们显现出一定的“浪漫主义”情结。当阅读经典文学的人们难以接受流行文学的发展时,早期的流行文学读者对当下流行文学中主流的如青春、玄幻、修仙、热血等类型也会表现出一些抵触情绪。
选择的时代性
刘慈欣是我国科幻文学作者中唯一一个上过《人民日报》的作者。在世界范围内,科幻文学作为对人类生存的讨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反思性的类型文学,在我国经典文学的视野中似乎仅是儒勒·凡尔纳。而正是刘慈欣,他以一人之力将我国的科幻文学带入了世界经典科幻文学的殿堂,而他的代表作《三体》系列却并不是在少年读者之中传播,相反的却是在成人读者之中传播。
市民蒋欣认为,虽然《三体》被冠之以“边缘文学”的称号,但它仍是一部经典的、严肃的文学作品。“《三体》这本书是现实主义的科幻文学,它有着深厚的显示基础,又有着对人们社会发展的思考和讨论。所以,我不认为这种文学类型是流行的,更不是偏远的。”市民蒋欣在谈起他的阅读选择时说,阅读选择是有时代性的,文学的创作也是有时代性的,文学类型是作家创作作品的主观选择,但是其内容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因为文学的类型而将其划分为经典和通俗。
每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在其受教育阶段都会接触古典的或是传统的经典文学的熏陶,这是教育的引导性需要做的。但是当人们面对社会的时候,如何选择能够让自己享受到阅读快感的书籍,就是读者自身生活环境塑造的思想内涵的任务了,这也就是生长在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形成的思想的选择倾向。(祁 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