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俺村自抗日战争时期到现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生活在过去想都想不到会恁幸福。”在睢县后台乡闫庄村,该村84岁的村民褚广正说。
1944年,冀鲁豫军区党委派杞通大队政委苗久锐回睢县进行抗日民主政府的筹建工作。同年8月,睢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闫庄宣布成立,并将办公地点设在闫氏先祠内。苗久锐任县长及县大队大队长。在随后的时间内,睢县人民在睢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闫庄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由贫穷走向富裕。现年62岁、有43年党龄的梁洪举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该村仅有1600人,村内都是土坯房、茅草屋,风刮鸡挠,冬不避寒,夏不纳凉,百姓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1959年,闫庄村进行了土地改革,成立了互助组,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科学种田,村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粮食产量由原来的每亩70多斤增加到每亩240多斤。
1979年,闫庄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副业开始发展。“当时俺村家家户户开始养鸡、养猪,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衣食住行都大有改观,部分村民能建起既有茅草又有砖瓦的‘罗汉方’。”梁洪举说,到1990年,该村外出务工、打面、经商、制瓦、打铁等增收渠道逐步增多,农业也由玉米、小麦种植扩展为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
2006年,农业税免除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自从我1985年任村支部书记以来,还从没那样兴奋过,我就引导在家的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梁洪举说,到2010年,该村已发展规模养鸡、养猪户25户,村民闫振奇一户养鸡3000多只,并购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和旋耕机,村里楼房也比比皆是。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该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据该乡乡长刘玉霞介绍,去年梁洪举又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但他自动让贤,让年仅32岁、致富能力强的刘正伟担任村支部书记。近3年来,该村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所,新建文化活动中心1所、文化广场2处,新修道路6公里,安装路灯40多盏,实施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发展辣椒、大蒜、芦笋种植面积300多亩,发展1家养牛场、4家养猪场,建成服装加工厂1座,成立建筑队4个,同时该村还涌现出大型超市、建材经销、门窗加工等多种增收项目,目前该村已形成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的局面。
谈到该村今后的发展,刘正伟胸有成竹,他说,闫庄村是非贫困村,在没有上级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新老党员的作用;发挥自身有投资300万元超市的优势,凝聚全村2600名群众向心力,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并每年中秋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送月饼,在学生开学之际为在校儿童免费送书包,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引导该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发资金回流。目前他们已与该村的闫东彪达成协议,流转土地100亩发展优质淀粉红薯种植,并与粉条厂签订了购销协议;利用该村是睢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圣寿寺塔所在地的资源优势,打造集红色、自然景观、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让该村成为美丽、富饶、文明的新时代村庄。(商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