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在商丘·最美逆行者-k8凯发

    
k8凯发 区县动态 乡村振兴 出彩河南 文明村镇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商丘好人榜 文明资料
聚焦 图片新闻 主题活动 文明讲堂 未成年人 志愿通知 我们的节日 文明百科
/>
“常回家看看”需从心开始
责任编辑:  来源:商丘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3-07-04

  7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首次从法律上明确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此外,新法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回家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作为此次最受关注的关于“常回家看看”的条文,它虽然仅是一句倡导性法律条文,不具有太强的操作性,但是这款条文却反映出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父母精神赡养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全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道德问题法律化的争议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出台后,社会上关于它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对于“不常回家看看就是违法”的讨论愈演愈烈。随着法律界专业人士的解读,我们明白了上述那句话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误解。

  “我觉得有些词太模糊了,最不好定义的就是‘经常’、‘看望’和‘问候’这几个词了。”对于关心时事的市民刘涛来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他最近关注最多的,“网上说不常回家看看就是违法,当时我就想,什么叫常回家看看,经常是多久,看望和问候又该怎么判断。”许多人跟刘涛有同样的疑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实是在社会上倡导对父母精神方面的关心,因为大家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将对父母的关心转化成财物,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和个人判定子女是否孝顺的标准。“将一切东西都物质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通病,我觉得道德上的东西,尤其是对父母的关心,不能这么赤裸裸地被物质替代。”刘涛说。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在“常回家看看”这个道德命题的法律化争议背后,是对以物质关怀替代精神赡养的讨论。年老的父母需要什么,成家立业的子女能够给父母什么,他们又愿意给什么,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却因为将道德问题具象化而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天经地义的。这种赡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却是最重要的。”法学硕士刘婷觉得,对立法的依赖并不能解决道德问题,法律给出的其实是一种引导和宣传,这才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反思的。

  关心父母还要从心开始

  很多人关心父母,首先想到的是让父母吃好穿暖,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想法反映了孝道的基本形式,但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孝道的形式开始逐渐与其本质脱离,物质化的赡养使关心“无心”了。

  记者通过采访一些市民了解到,对于“经常回家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话里的“经常”,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觉得在城市里,要做到经常看望我父母,一周至少要看望一次吧。”市民张晓光说,“我父母住的地方离我家很近,一周我能看望他们三四次,有时候我有事去不了,会让我的孩子代我去。”

  老家睢县的轩红岗多年来一直在外地工作,“我每年回家也就一两次,看望父母的次数很少,但是我经常给他们打电话。”轩红岗告诉记者,他的父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自己给他们的钱并不多,父母也很理解他现在的工作情况,“虽然每次回家母亲都唠叨我,嫌我回家太少,但是父亲却鼓励我,让我好好干。”

  看望和问候父母,从精神方面赡养父母,其实很简单,需要的就是我们用心去做。当不知道和父母说什么的时候,当有些话对父母说会让我们感到不自然和尴尬时,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想太多。“每次我和父亲去看望我奶奶的时候,父亲的话都很少,他总是坐在那里听奶奶说话,我问他为什么不说话,父亲说他好好听奶奶说话,奶奶就会很高兴了。”市民刘倩告诉记者,她80多岁的奶奶是一位很健谈的人,“奶奶喜欢把她日常见到的和听到的事告诉我们,有些事她会重复说好几遍,可父亲每次都听得很认真。”

  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

  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2012年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72.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9.96%。在2000年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43%,2004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82%。可以看到,我市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的标准,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在2000年就已迈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我市养老压力日益凸显,目前我市养老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在社区养老方面,我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引导民间资本兴办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为社区“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及其他社会老人提供日间托管等服务。依靠基层组织,鼓励有财力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或村级组织兴建社区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服务。依托公益设施,以乡(镇、街道办事处)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增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利用闲置资源,广泛动员志愿者、爱心人士、独居老人等提供自家院落、房屋设立“老人互助家园”为老人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益性养老设施的增多,赡养老人所需要的精神投入显得越来越重要。事业和公益单位无法给老人足够的精神关怀,子女的作用就需要在这体现出来。

  老人的寂寞谁人知,老人的空虚如何弥补,“常回家看看”被立法,并不是让温馨和谐的道德感情套上冷漠理性的桎梏,而是倡导对老人的尊重,对老人的关心。这不是难事,这却是最大的事。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明简报
中国文明网联盟
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文明商丘 承办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