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有农民增收致富的指标,更需要有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
为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号召广大青年倡树婚恋新风,摒弃高额彩礼,永城市多次举办“零彩礼”新人集体婚礼,市委书记亲自到场为新人们证婚;两盘荤菜、两盘素菜、一盆咸汤、一包5元的烟、一瓶15元的酒,这是宁陵县乔楼乡许岗村村民操办丧事的招待标准;“办喜宴浪费可耻,树新风不丢面子”“一汤四盆菜,能省一万块”,这样通俗易懂的标语,被张贴在柘城县乡村、社区主要街道、休闲广场的宣传文化墙上……近年来,商丘市狠刹大操大办歪风,倡导向上向善民风,涵养文明和谐乡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明素质,社区和乡村居民除陋习、树新风、倡文明蔚然成风。
实施精准扶贫,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两个“袋”,一个都不能少。在一些地方,少数村民“口袋”富起来了,“脑袋”依然空虚。有的相互攀比,大兴土木建房、大摆婚庆宴席、大收天价彩礼;有的讲究排场,大搞封建迷信、大办豪华葬礼;有的碍于面子、盲目从众,大操大办老人寿诞、小孩满月、子女升学、新居乔迁等名目繁多的活动。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很多人家的事情是办好了,但家里的口袋也紧了,群众对这些陈规陋习也满腹怨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融三尺也非一日之暖。一些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改变需要有一个引导、接受、消化的长期过程,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移风易俗,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必须多用“育”的方式、“化”的手段,在“情”“理”上下功夫,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群众的生活中,这样才能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
要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商丘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商文化、火文化、圣人文化、庄子文化、木兰文化等,铸就了商丘人崇德向善、爱家爱国、尊老爱幼、勤政清廉的好人现象和“好人文化”。当前,商丘广大农村依然保留着许多历史风俗和文化传统,我们要传承好仁爱、忠义、礼和、谦恭、节俭等优秀传统文化,并阐释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主动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乡风文明发展融合一致,做到传承致远。
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让文明之风滋养美丽乡村,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内心向往和意愿要求,落实为民惠民措施。乡贤是美丽乡村的守望者,要发挥乡贤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参与制定村规民约。要发挥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广泛开展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公婆、好乡贤好邻居等评选活动,用群众身边的先进榜样来教育感化身边群众。
要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文明风尚,先从自己做起,再动员亲朋好友一起做,少随礼、少办酒、简办事、不铺张,坚决抵制黄赌毒和封建迷信。尤其,要大力传播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明新风,将其化入人心、融入生活,促进形成人人弘扬传统美德、家家树立文明新风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