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建-k8凯发

    
k8凯发 区县动态 疫情防控·文明单位在行动 文明村镇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商丘好人榜 文明资料
聚焦 图片新闻 主题活动 文明讲堂 未成年人 志愿通知 我们的节日 文明百科
流通村:“老典型”焕发出新活力
责任编辑:  来源:商丘日报  发布时间:2020-08-28

    小雨初霁,暑气消散,秋风微凉。8月24日,站在民权县庄子镇境内的黄河故道北大堤上北望,只见背河洼地里鸥鸟戏碧波、莲藕满荷塘。

  “背河洼地就是流通村60年前的老村盘。”庄子镇流通村党支部书记张先柱介绍说,1958年,为修黄河大堤,流通村由堤北整体迁移至7公里外的堤南沙荒地。从此,因历史上占据黄河水道码头、流通便利而得名的流通村开启了一段苦难辉煌的岁月。

  夯土砌墙建家园,翻沙盖淤战盐碱。从计划经济大集体时期一路走来,先是1400亩老河滩盐碱地被改造成良田,早在1984年流通村玉米亩产实现了“过黄河跨长江”的400多公斤,全村还种了300多亩苹果树。随后,流通村相继建起了村办冷库、面粉厂、窑厂和由4辆拖拉机组成的运输车队。特别是利用村办窑厂砖瓦对全村土坯房分批进行两层楼排房式改造,早在1982年起全村就陆续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的流通村一度成为“河南省农业战线十面红旗”之一。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老典型”显然遇到了新难题。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苹果园品种老化销路困难、村办冷库逐渐废弃,禁烧黏土砖的禁令越收越紧、村办窑厂接着倒闭,面粉厂因设备老化也陆续关门,村集体收入几乎归零。2014年,在下坡路上滑行十余年的流通村辉煌不再,村民依然住着30年前有些破落的排房,但全村334户1642人中有贫困户55户215人,成为被重点帮扶的贫困村。

  “富村变穷村,我们从思想上不能接受。”当了38年村委会主任的刘本玉是流通村发展与衰落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他说,村里被定为贫困村后,如何让“红旗”再红起来,是村里群众反复讨论的主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流通村人的传统就是奋斗!”2008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先柱说。说干就干!刨去已经老化的苹果树复耕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大蒜、西瓜、芦笋、花菜等经济作物600余亩。山东曹县人崔本龙以每亩年租金1000元承租村里20余户贫困户的48亩土地,建成55座上海青蔬菜大棚。“上海青一年收8茬,一年有10个月能在这里打工,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1.5万元。”正在大棚里干活的脱贫户朱慧玲笑着告诉记者,如今,长期在这里打工的有十七八个人。

  “还得建冷库!”由于村里蔬菜瓜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流通村“两委”班子应势而谋、果断决策。2017年,500吨蔬菜保鲜库建成。“大蒜、西蓝花都是‘低收高出’,今年,大蒜1斤按1元收、1.7元卖,花菜每斤五毛收、春节卖到两元多,冷库综合利润500多万元,贫困户分红十分可观。”保鲜库负责人张一亮也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番。

  成方连片的肥地搞高效农业种植,相对偏僻且地块较小的废闲地怎么利用?发展养殖业。利用每户贫困户补助8000元的到户增收项目,村里建起占地10余亩的养鸡场、3座2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走进养鸡场内,只见收集槽内一枚枚鸡蛋密集排列。“现在一天能产出1000来斤蛋,3.2元1斤,每天收入3000多元。”养鸡场负责人史宝旺笑着说。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2015年,诺一服装加工厂落户流通村10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厂长王玉金近来心情大好,他说:“现在的订单排得很满,四五十名工人还忙不过来。”在较远处的另一个扶贫车间内,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的凯宏电子厂也迎来了新一波订单。

  三五户从事一个产业,十来户参与一项分红,人人都有活干,再加上300千瓦时的光伏发电项目带来的28万元年集体收入,2017年流通村整体脱贫摘帽。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老典型”焕发出新活力。如今走进流通村,九横三纵12条道路两侧分布着全村300多户住家,30多年前的两层排房修缮一新,有的修建了骑门楼,有的加建了房顶,每家住宅外都有小菜园或者小果园。为满足村内安置需要,村里又新建了两栋能安置64户群众的六层楼。村里还新修了3000米道路、4000米环村下水道,架起了能够将光明送到家家户户的200盏路灯。

  “住的是绿树红花,吃的是想啥有啥。”流通村85岁的“老顽童”白上桐笑呵呵地说,“以前啥苦都吃过,现在党的政策好,吃得好,穿得好,心情好,谁能想到,现在生活能过恁好!”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明简报
中国文明网联盟
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文明商丘 承办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