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建-k8凯发

    
k8凯发 区县动态 疫情防控·文明单位在行动 文明村镇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商丘好人榜 文明资料
聚焦 图片新闻 主题活动 文明讲堂 未成年人 志愿通知 我们的节日 文明百科
老佟庄村:文旅生态美景入画图
责任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6
  
    “搁俺庄住,三天不吃不喝都情愿!”8月23日,虞城县利民镇老佟庄村脱贫户李广振的妻子骄傲地告诉记者,“去寨里的大路修好了,坑里的水也清了,坑沿、路边都是叫不上名的树和花儿,沿街的墙上还画了画儿。俺打扫卫生每个月发300元工资,老伴还能出去打工挣钱,日子过得跟唱的一样。”

  老佟庄村在利民古镇南城湖外,辖老佟庄、圣人阁、赵花园、大李庄4个自然村,是个有故事、有传承的古村落。

  “凤凰台下寻娘娘,佟家女子坐西宫。”相传明朝时皇宫选秀,选中虞城县城(今利民镇区)佟家女子,后为西宫娘娘,特赐其村为佟庄。更有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在虞国古城南门外一里处设堂讲学,后来聚居成村,庄名就叫圣人阁。厚重的人文历史,赋予老佟庄以文化村的接续传承,舞狮、高跷、旱船等民俗文化表演流传至今。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本。几年来,我们引导村民种植荠荠菜400多亩、大葱80多亩,还有包菜、芹菜、甘蓝,组建了种植合作社,建了扶贫车间进行初加工,加上坑塘租赁,每年村集体有四五十万元的收入。”村党支部书记王森介绍说,“我们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县、镇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古镇的机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修建道路、整治坑塘、改造废旧房屋、植入文化元素,使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和文化焕然一新,一个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留乡愁、慢生活的文旅小镇初现雏形。”

  从203省道北出虞城12公里,就到了老佟庄村。“过去,俺庄大街小巷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别提多窝囊了。现在好了,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大门口,再也不蹚泥水了。街上和家里也干净多了。”在村文化广场大槐树下纳凉的一位老者告诉我们。

  走进村里,一幅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田园风光。街道沿坑塘而行,曲折蜿蜒伸展开来,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间,或古朴的小院,或洋气的楼房,错落有致,形制各异。路边行道树很有农家特色:桂花、法桐、女贞、石楠和枣树、桃树、核桃树相间,树下绿植大豆、油葵与步步高、串串红交错,红花绿叶掩映,条条村路成了生态廊道。

  由于紧挨着古镇南城湖大堤,一串坑塘像珍珠一样散落在老佟庄。据村民讲,因为过去疏于治理,坑塘成了垃圾场,荒草芜棵,污水直排,常年臭气熏天。如今,漫步坑塘边,触目所及,一池池碧水潺潺流淌,水面上荷叶田田、白莲傲立,蜜蜂、蜻蜓游戏花间,芦苇、野草让岸坡披上了绿装,一条木栈桥横卧塘中,中间建有凉亭,供游人驻足放松心情,听雨打荷叶,看鱼翔浅底,赏佟庄胜景。“我们几年来改造坑塘260亩,村内的种藕美化家园,村外的出租搞养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王森说。

  顺着一条青砖铺成的小径,我们来到陈明升的“书法艺术工作室”。陈明升是土生土长的老佟庄人,河南省书协会员、虞城县著名书法家。这方小院原本是一处废弃房屋,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就把这个院子整修一番,邀请陈明升回来搞创作。陈明升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更应该好好继承弘扬。我回来以后,除了潜心创作,每逢村民办喜事、春节,就给大家义务写对联;星期天和节假日义务培训本村和周边村的孩子们练书法,希望老佟庄和利民镇更多的孩子接受传统书法艺术的熏陶。”

  老佟庄的墙绘、牌坊、雕塑、亭榭随处可见,民俗文化古色古香。“慈母缝衣图”“二十四节气图”“农耕图”沿街绘制,再加上街头小贩雕塑、耕牛雕塑、粮仓模型,让人们耳濡目染孝善传统、农耕本源。村文化广场青砖铺地,沧桑古井旁,一棵大槐树与一棵老楝树并肩而立,架起一口生产队时代用的大钟,花坛后面的砖墙上,“老佟庄民俗村”几大字分外醒目。树荫下,三五老人坐在三轮车上闲聊,几个孩子汗流浃背地嬉戏玩耍,宛如一幅悠闲的乡村画卷。

  村民李广会精致的小院就在广场旁边,进门穿过葡萄藤架起的走廊,就是房门前的一片小菜园,茄子已经败落,豆角正长得旺势。屋子里有茶案、有牌桌,满满当当。最显眼的是当门墙上一块卷幕和墙角的两个大音箱。李广会告诉我们,这是自己弄的家庭影院,闲时就搬到广场上,用投影仪给村民放电影、电视剧,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留住乡愁、放慢节奏,将堤外湖贯通起来,发展小龙虾养殖,打造生态民宿,打造步行水街,恢复重建观音禅寺、山西会馆、水岸老街等名胜,打造民俗文化村,引领利民文旅小镇建设,让老佟庄明天更美好。”展望未来,王森踌躇满志。

  相关链接

  老佟庄村村情

  老佟庄村位于虞城县利民镇西南2公里处,紧靠s203沿线,包括老佟庄、大李庄、赵花园、圣人阁4个自然村,有村民345户1080人,耕地780亩。

  近年来,该村流转土地600余亩,村集体经济8万元,大力发展果树、绿化树种植,主要发展特色无公害荠荠菜种植,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帮助贫困户就业。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修水泥道路1500米,村内道路全面硬化亮化;大量种植海棠树、桂花树、枣树、桃树、红叶石楠等,建设生态廊道,并建有村庄标识牌坊、胡同牌坊、花园凉亭等;立体改造墙体彩绘达到2万平方米,坑塘治理水系改造2600米150亩,健身广场2座;全村进行无害化厕所改造,建有公共卫生间,有完整的垃圾管理机制。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明简报
中国文明网联盟
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文明商丘 承办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