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京50多公里的河北三河灵山寺下,有一座占地760亩的陵园。4月3日清明假期的第二天,这里的停车场停满京牌私家车。陵园管理人员透露,这里的墓穴80%以上卖给了北京市民。(4月4日《新京报》)
据了解,北京未来将不再开发传统的墓穴,目前已有墓穴最多也只能用到2050年。而对于目前已到租期的传统墓穴,政府也将以适当方式进行节地生态化改造,原则上不再以传统墓穴形式续租。如此一来,许多不愿意接受节地生态化改造的市民,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毗邻北京的河北一些市县身上。比如河北三河的灵山宝塔陵园,80%的墓穴就卖给了北京市民,这些墓穴不仅价位相对便宜,而且,还可以按照传统祭祀方式燃放鞭炮和焚烧纸钱。这对于那些中低收入家庭,且遵循于传统祭祀方式的市民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现在问题来了,一方面是北京已无新墓地可供,政府将对租期已到的传统墓穴进行节地生态化改造,而许多市民又不愿意接受这种改造;另一方面,是一些人选择到北京周边的河北等地买墓、租墓,继续沿袭着燃放鞭炮和焚烧纸钱的祭祀陋习。那么,在如此语境下,政府所倡导的 “生态葬”又如何能得到有效的践行呢?
“生态葬”不仅节地、节俭,还不破坏环境,可谓利国利民。但现阶段,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由于受传统民风民俗的影响,对 “生态葬”表现得并不是很积极。他们错误地认为,“生态葬”是对故人的不敬,尤其是对长辈和父母来说,更是不孝的表现。虽然他们内心也十分清楚,“生态葬”较之传统的殡葬方式来说,既省钱又环保,但他们骨子里又惧怕世人的“闲言碎语”,即便家境并不是很宽裕,也要打肿脸充胖子,用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的殡葬方式去告慰逝者。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在推行“生态葬”上,“上头热、下面冷”的尴尬局面呢?
笔者认为,除了政府要大力推行生态环保墓地建设,加快对传统墓地节地生态化改造步伐外,还要加大对“生态葬”的奖励扶持力度。此外,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生态葬”的好处,引导人们自觉转变观念,告别传统的殡葬陋习,最终在全社会形成殡葬新风新俗。对于那些自觉自愿实行“生态葬”的家属,除给予一次性奖励外,还可以在购房、就业、升学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防止“活在甲地,葬在乙地”的“曲线救国”的殡葬方式。为此,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制订统一的殡葬管理政策,除少数民族聚集区外,不管何人,也不管其级别多高,都要一视同仁,统一实行“生态葬”。对于违反政策,私埋私葬者,不仅要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对他们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和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外,对当地殡葬管理部门也要追究其连带责任。
推行“生态葬”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好事,需要政府、全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给予理解和支持。为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并制定统一的奖罚政策;需要全社会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教育;更需要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破除传统的殡葬陋习,让清新文明的“生态葬”落地生根,最终优化生态环境,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