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对全校在校本科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3月21日,南京理工大学有301位同学的饭卡上“莫名”多出了钱来。有的多了十几块,有的甚至多出了300多块。以后,他们每个月还将收到同样金额的补助,直到毕业。(3月27日新华网)
“暖心饭卡”被认为有两大突出亮点,一是采取科学的数据分析手段,对需要资助、补贴的贫困生进行精准定位,避免了以往确定贫困生时的繁琐环节和常有的误差;二是有效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权,让贫困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感受到隐私被保护、尊严受保障的暖心。基于这两大亮点,舆论给予该项目广泛好评,很多人为之点赞——“很好,既不用伤害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精准扶贫”,“用心良苦挺感人的,比我们这儿这种上台演讲再投票的强多了”。
笔者认为,南京理工大学的“暖心饭卡”之所以得到好评,就在于采取的认定资助对象的方式更为“精准”,而且省去了填表申请等繁锁的程序。“偷偷”地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确实比学生捧着“红包”拍照、摄像的形式强多了,可以说,高校这一创新举措,充分彰显了校领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尽管也存在被人“刷数据”、钻空子的可能,但从常理分析,这种可能性本身很小,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校的“暖心饭卡工程”是值得肯定的。基于此,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工程值得点赞,更值得在全国高校推而广之。所以,笔者希望其他高校也要积极借鉴南京理工大学一些好的做法,使所有高校的贫困生都能感受到暖心饭卡带来的温暖。当然,在借鉴的同时,把问题想得更多一些,把制度制定得更周密、更完善一些,防止爱心资助款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公正,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暖心饭卡”输送的援助对象更加“精准”。(靳新辉)